《二十四节气养生》—— 谷雨篇

谷雨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,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。斗指辰;太阳黄经为30°;于每年公历4月19日—21日交节。谷雨取自“雨生百谷”之意,此时降水明显增加,田中的秧苗初插、作物新种,最需要雨水的滋润,降雨量充足而及时,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。
一、健运脾胃
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有云:“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时长四脏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独主于时也。”这是说四季季末的十八日均由脾所主。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,此时养生宜调养脾土,使身体更好地适应夏季的气候变化。
此外,谷雨节气之后,空气湿度加大,温度逐渐升高,易形成湿温之邪。脾主运化水液,性喜燥而恶湿,故外感湿邪,常易困脾,致脾阳不振,运化无权,从而使水湿内生、停聚。湿邪久聚不化,容易损伤脾脏之阳气,即“湿困脾土”,出现一系列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症状,如食欲不振、腹部胀满、身体困重、肌肉关节酸重、大便黏腻或不成形、舌苔厚腻等。此时可适当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,如香椿、黑豆、薏米、山药、鲫鱼等,为入夏后保养脾胃打好基础。

二、祛湿防痛
谷雨节气雨水偏多,湿邪为患,风湿病患者可能出现病情的复发或加重,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。
1.避免久处湿地,常接触水者应加强防湿措施,如穿雨鞋、戴手套。女士穿裙子应尽量避免暴露膝关节。
2.关节曾受过创伤或扭伤的人,要注意损伤处的保养,避免着凉,以防病症加重或复发。
3.保持筋骨活动能力,避免久坐、久卧,适当活动。
除了风湿病、关节炎,谷雨也是肋间神经痛、坐骨神经痛、三叉神经痛等病的高发时期,可以通过调畅情志,避免情绪波动来预防。
三、调情志,养肝血
谷雨时节要注意“调情志,养肝血”,从中医角度讲,春属木,与肝相应。体内肝气在谷雨时节达到最旺。此时如果七情不畅,则肝失调达,影响肝气的疏泄和阳气的生发,导致脏腑机能紊乱。所以我们要注重精神调护,保持心胸开阔,情绪乐观。

现在很多人因经常熬夜,或长期在电脑前工作,或睡眠质量不好,常常会有肝血亏虚的症状,比如眩晕、便秘、抽筋、月经量少、眼睛干涩等,这时候我们要注意早休息,慎劳心,节饮食。“人卧则血归于肝”,建议大家一般要在夜间11点之前睡着,并且要学会释放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。饮食上可以多食用清淡、青色和补肝血的食物,比如谷类、豆类、荠菜、芹菜、菠菜、莴笋、猪肝、鸭血等等。

四、早晚保温
谷雨时节是由干燥向多雨转换之时,也是春寒向夏热过渡之季,早晚温差较大,外出应注意增减衣服。既要注意保暖,又要防止因穿得过多出汗脱衣而着凉,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后吹风。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,着凉后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。
五、防过敏
谷雨时节还要注意防止过敏,谷雨前后杨花柳絮随风舞,很容易引起鼻痒、咳嗽和皮肤过敏等症状。户外运动时要注意防护,避免接触过敏原,早晚用冷水洗鼻和揉搓鼻翼,有助缓解过敏。
六、中医妙招之艾灸
艾灸一方面能改善脾胃运化功能,祛除湿气,另一方面可扶助正气,未病先防。常用的健脾祛湿穴位包括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枢、阴陵泉等。
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、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。可用艾炷灸两侧小腿的足三里,每次艾炷灸3~5壮,能预防疾病,强筋壮骨。或用艾条悬灸,点燃艾灸条一端,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,右手拿起艾灸条后靠近穴位,距离皮肤约3厘米,用悬灸法灸20分钟左右,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。
中脘位于人体前正中线,肚脐上4寸处,可用艾条悬灸。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、胃之募穴,有温中健脾、行气止痛的功效。
天枢位于人体腹部,肚脐旁开2寸处,可用艾条悬灸。艾灸天枢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,增强胃动力,有助于治疗腹胀、肠鸣、泄泻、急性胃肠炎、消化不良、恶心呕吐等。
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,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,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,可用艾条悬灸。艾灸此穴有清利湿热、健脾理气、益肾调经、通经活络的作用。
来源:浙江中医药公众号